辽河水运让田庄台这个小镇在史上风光了很久,也为这里攒下了很多老铺子,留下来很多老说道儿。嫁娶方面就有这样一句老话:嫁女要嫁山东汉,娶妻要娶河北女。这是因为,过去田庄台居民以山东、河北的移民为主,山东人素向不大瞧得起河北人,觉得他们小本小利又小富即安,然而却公认河北人的闺女是娶得的,称她们个个孝顺贤良,尤其会过日子善持家。
田庄台的老刘家便是迎娶了祖籍河北的姑娘姚秀君,二十多年过去,老刘家以事实验证了此说不假。
老刘家是田庄台经营果子铺(糕点铺)的百年老户,从姚秀君的丈夫刘成的太爷爷刘喜忠那辈就开始制果子了。刘喜忠原籍河南,清末民初“闯关东”来到田庄台,仰赖着做果子的手艺到刘成的父亲刘俊华顶门立户之时,已不允许个人做小买卖,他却还偏偏喜欢且擅长做面食,于是被分配到田庄台食品厂,从十八岁起,一鼓作气干了半个世纪。当年的田庄台食品厂汇聚了田庄台众多的老手艺人,刘俊华如鱼得水,明学暗瞧,“偷”来许多本事,越发身手不凡,下岗后也就结合着自家祖传的老方子,水到渠成地做起了糕点生意。
刘成在1990年迎娶了姚秀君,当时两人分别在田庄台造纸厂和高家供销社工作。1993年造纸厂解体,失业的刘成就和父亲一起制售糕点。刘成是刘家独子,姚秀君便也于当年离职,夫妻二人继承了刘家做果子的手艺,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家族生意中来。十年后,姚秀君将家里的小门市翻新为一栋二层小楼,公公刘俊华也因年迈退居二线,百年老店“刘家果子铺”自此由刘成夫妇打理。不过谁都知道,那果子铺的当家人是老板娘姚秀君。
姚 秀君 的 祖 上 也是 地 道 的 手艺人,爷爷姚占奎是做灶糖生意的,也做立足于这个繁华的埠头。之后刘喜忠将手艺传给了刘成的爷爷刘丕显,刘丕显也照着老父的样子经营了一段时日,却很快发现自己不耐烦终日和油啊面啊的打交道,撂下了摊子,去做豆腐、赶大车。
花生蘸,他专用辽河水来熬制糖浆,据说格外脆甜,在田庄台老人那里赚足了口碑。尽管如今家里已没谁再做这个了,但那份手艺人的基因还涌动在姚秀君的血液里,这使她很快就掌握了刘家糕点技艺的精髓,还不失创新的意识与智慧。全麦吐司、南瓜面餐包等迎合现代人饮食理念的健康食点层出不穷。但对她来说,仍然更热衷于老式糕点的制售。
姚秀君之所以对这些老式糕点情有独钟,是因为刘家和姚家都是回民,回民素向对茶点颇为看重,逢年遇节之时,晚辈带给老人的贺礼往往就是二斤好茶、两匣果子。姚秀君的爷爷和父母也都从早到晚茶不离手,而品茶必佐茶点,就是传统的“老八件”“小四件”之类。姚秀君从小就对这些老果子别有一番情愫,很乐意将这手艺传承下去,加之市场对其手艺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和需求,姚秀君也就做得更上心了。这些老口味的月饼、白皮、炉果、江米条、槽子糕等成为了刘家果子铺的镇店招牌,并被列入了盘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。餐饮界大腕福德汇集团看好了刘家铺子的糕点,把这些产品远销到了沈阳、青岛、北京等地,半年前还入驻了兴隆集团旗下的兴隆大厦。